三分三
《全国中草药汇编》
拼音
:Sān Fēn Sān
别名
:大搜山虎、山野烟、山茄子
来源
:为茄科赛莨菪属植物
三分三Anisodus acutangulus C. Y. Wu et C. Chen,和
喜马拉雅东莨菪Scopolia lurida Dunal [Anisodus luridus Link et Otto],以
根、茎叶和
种子入药。野生品秋季挖根,栽培品于播种2年后,于开花前割地上全草晒干,割时留茬3~4寸,洗净切片晒干。茎、叶、种子于秋季采收后,阴干或晒干。
原形态
:1、锐萼东莨菪:多年生草本,高50~150厘米。根状茎肥厚成粗短圆柱形,主根几垂直,萝卜形,深入地下,直径约2~7厘米,有多数肥厚的侧根,侧根直径1~2厘米,黄色,味苦有臭气。茎丛生,粗壮,上部有分枝,植株幼嫩部分几无毛。单叶互生,有柄,叶片卵圆形或长椭圆形,长6~10厘米,宽3~6厘米,先端急尖或短渐尖,基部宽楔形,边全缘或微波状,墨绿色。夏秋开花,单生于叶腋,花梗细长,下垂;花萼与花冠漏斗状钟形,萼齿锐三角形,通常有2~3齿特别长;花冠径约2厘米,黄绿色,有紫斑,花冠筒长出萼外1倍。果梗细长,长5~7厘米,蒴果内藏于增大的宿萼内,近球形,顶端开裂。种子细小,多数。生于山坡草丛及田边路旁潮湿处。分布于云南省滇西北和滇东北高寒山区。
2、喜马拉雅东莨菪(藏茄):形态与上种相似,叶全缘,下面密被白色星状柔毛。花萼与花冠钟状,萼齿宽三角形;花冠筒长出萼外不到1倍,花冠檐部初时浅黄绿色,以后渐带紫色,花冠筒里面无紫斑。生于高山区林间草地上。分布于西藏,云南有引种栽培。
栽培
:适宜凉爽气候,耐寒,忌潮湿,喜肥,宜选排水良好的肥沃土地种植。种子繁殖,冬季上冻前或春季解冻后按1.5×1尺的行株距穴播或开沟条播,覆土1寸左右,每亩用种2~3斤。播种后温度在15~20℃,约1周出苗,当苗高2~3寸时间苗。雨季培土。平地注意排水。发现红蜘蛛可用乐果乳剂1斤加水2000斤喷杀。
化学成分
:根及全草含托品类生物碱约1~2%。莨菪碱(hyoscyamine)、樟柳碱(C[XB]17[/XB]H[XB]21[/XB]O[XB]5[/XB]N)、红古豆碱(cuscohygrine)及7-羟基莨菪碱(7-hydroxyhyoscyamine)。
药理作用
:1、本品作用与阿托品类似,本品流浸膏滴入家兔眼眶内,有扩瞳作用,结膜血管呈现暂时性的充血。
2、给家兔静注本品,可制止因静注毛果芸香碱引起的唾液分泌作用。
3、本品有明显的抗氨甲酰胆碱的作用,能使受到氨甲酰胆碱抑制的蛙心迅速恢复活动。
4、对离体或在体肠管,本品能对抗毛果芸香碱或组织胺所引起的肠肌痉挛性收缩。
5、红古豆碱制成的红古豆苦杏仁酸酯亦有三分三流浸膏样作用。
6、红古豆苦杏仁酸酯为有毒成分,中毒时可出现昏迷,站立不稳,瞳孔散大等中毒症状。猫皮下注射300毫克/公斤,可中毒,500毫克/公斤可致死。
性味
:辛、苦,温。有大毒。
功能主治
:麻醉镇痛,祛风除湿。用于骨折,跌打损伤,关节疼痛,胃痛以及胆、肾、肠绞痛。
用法用量
:用量1~3分,水煎服,或研粉温开水送服;也可撒于膏药上贴患处或配伍其它药应用。骨折整复麻醉止痛,每用根或叶研粉,3~5分,酒调外敷患处,3~5分钟后可进行骨折整复。
注意
:三分三大毒。内服一次极量不可超过三分三厘,故名三分三。青光眼患者忌用。服药期间忌食生、冷、豆类、及牛、羊肉。中毒症状及解救方法可参考曼陀罗的中毒及解救方法。
复方
:闭合性骨折、关节扭伤,关节疼痛:三分三适量,浸酒外敷患部。
备注
:云南丽江地区作三分三应用的原植物除前述二种外,尚有如下数种:
①
七厘散(搜山虎)Scopolia carniolicoides C. Y. Wu et C. Chen, mss.茎高约30~50厘米,根圆柱形,粗壮,主根直径6~10厘米,侧根直径1~2厘米。叶全缘,无缺刻。花冠浅黄绿色,檐部仅具小尖头。产于云南中甸、德钦等地。
②
小莨菪Scopolia carniolicoides C. Y. Wu et C. Chen var. dentata C. Y. Wu et C. Chen,mss.形态与七厘散基本相似,其区别点为早期的叶或老叶的叶缘有1~3对不等的裂齿。花冠檐部背面带褐紫色斑点,以后尤深,有时裂片极浅。多生于云南维西县和四川木里县。
③
丽江莨菪Scopolia likiangensis C. Y. Wu et C. Chen, mss.植株被柔毛较疏。叶缘具1~3对不等的裂齿。花冠裂片带紫色,筒里面基部具5块紫斑。产于云南丽江地区。
④
三分七Scopolia breviflora C. Y. wu et C. Chen, mss.叶黄绿色,边缘具1~2(~3)裂齿。花冠仅檐部露出萼外。果梗长5厘米以下。产于云南丽江地区。
《*辞典》
出处
:《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
拼音
:Sān Fēn Sān
别名
:山茄子、大搜山虎、山野烟(《云南中草药》),野旱烟(《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来源
:为茄科植物
三分三的
根、叶或
种子。秋季或冬季采挖,洗净,切片,晒干。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50~150厘米。根茎短祖;主根粗大,几垂直,根皮黄褐色,断面黄色,有臭气。茎丛生,粗壮,上部分枝。叶互生,卵形或长圆状卵形,长6~18厘米,宽3.5~9厘米,先端尖,边缘波状,下面微被短茸毛;叶柄长1~4厘米。花单生叶腋,花梗细长,下垂;花萼钟形,果时增大,边缘具不等齿,有肋脉10,外被绒毛;花冠钟形,黄绿色,长3.5~4厘米,直径3~3.5厘米,先端5裂,向后反卷;雄蕊5;雌蕊1,子房上位,2室,柱头肥厚。蒴果藏于增大的萼内,近球形,顶端开裂。种子矩圆形或近多角形,长约2.4毫米,棕色。花期夏末。果期晚秋。
生境分部
:生于林间草地或田边路旁。分布云南。产云南。
性状
:干燥根多切成片状,灰白色,圆形或卵圆形,直径7~12厘米,厚约6毫米,有显着的年轮和放射状的维管束。易折碎,折碎时有粉尘飞出。味苦。以片大而薄者为佳。
化学成分
:三分三的根含生物碱1%以上,绝大部分是天仙子胺(即莨菪碱)及天仙子碱(即东莨菪碱)、红古豆碱等多种生物碱。
性味
:《云南中草药》:"苦涩麻,温,剧毒。"
功能主治
:麻醉镇痛。治胃痛,骨折,风湿痛,跌打损伤。
①《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作镇痛、镇静药。"
②《云南中草药》:"麻醉止痛,除湿祛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3分;或研末服。外用:研末酒调敷。
注意
:心脏病、心脏衰弱者忌服。
复方
:①治胃痛,风湿痛,跌打损伤:三分三根或叶三分,水煎服。(《云南中草药》)
②整复麻醉止痛:用三分三根、叶研末,酒调外敷患处,3~6分钟后,即可进行骨折整复。(《云南中草药》)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下
别名
:三合散(《医学纲目》卷三十五)。
处方
:白术 茯苓 黄耆 川芎 芍药 熟地黄 当归各30克 柴胡48克 黄芩18克 人参48克 半夏18克 甘草18克
制法
:上药研为粗末。
功能主治
:治虚劳日久。
用法用量
:每服 30克,用水150毫升,煎至75毫升,日一服。
《中华本草》
出处
:出自《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
拼音
:Sān Fēn Sān
英文名
:Acutangular Anisodus Root
别名
:大搜山虎、山野烟、野烟
来源
:药材基源:为茄科植物三分三、钤铛子、丽江山莨菪、齿叶赛莨菪等的根或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Anisodus acutangulus C. Y. Wu et C. Chen ex C. Chen et C. l. Chen [Scopolia acutangula C. Y. Wu et C. Chen]2.Anisodus luridus Link et Otto.3.Anisodus luridus Link et Otto Otto var .fischeri-anus (Pascher) C. Y. Wu et C. Chen ex C. Chen et C. L. Chen [A..fischerianus Pascher]4.Scopolia carnioliacoides C. Y. Wu et C. Chen ex C. Chen et C. L. Chen.5.Scopolia carniolicoidos C. Y. Wu et C. Chen ex C. Chen et C. L. Chen var .dentata C. Y. Wu et C. Chen ex C. Chen et C. L. Chen.
采收和储藏:栽培3-5年收获。根挖出后,洗去泥沙,表皮晾干后趁天晴迅速切片,片厚1-2cm,置于阳光下曝晒,或晒至3-4成干后烘烤。但切忌新鲜切片直接烘烤,以防表面变黑影响质量。茎、叶、种子于秋季采收后,阴干或晒干。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1-1.5m。主根粗大。叶互生,叶柄长5-15mm;叶片卵形或椭圆形,长8-20cm,宽3-8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或波状。花单生叶腋,淡黄绿色,下垂;花梗长1-3.5cm;花萼漏斗状钟形,长3-4cm,具10条纵脉,萼齿4-5,狭三角形,不整齐;花冠漏斗钟形,5裂,淡黄绿以,开花时外反,管内被柔毛,近基部有5对暗紫斑;雄蕊5,内藏;雌蕊稍长于雄蕊,子房圆锥形,柱头头状;花盘盘状。蒴果近球形,嘀咕以下环裂;宿存萼紧包果,长3.5-4.5cm,有10条突起的纵脉,果梗长5-7cm,下弯。花期6-7月,果期10-11月。
本种与三分三我不同点在于:植株被毛。叶片全缘。花萼被柔毛,萼脉弯曲;花冠通常浅黄色或裂片略带紫色,花冠筒内基部无紫斑。
本变种与前者的主要区别是:叶缘具1-2对不等的粗齿或呈波状,有时具疏缘毛;枝条及叶被疏柔毛,或有时几无毛;花冠裂片常带褐紫色,药冠管内基部具5块紫斑。花萼和花梗密被淡褐色毛。花期6月。果期9月。
多年生草本,高50-150cm。全株无毛;茎绿色,有时带淡紫色,略具棱角。根断面淡黄色,有苦味。叶互生;叶柄长1.5-2cm;叶片纸质,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6-12(-20)cm,宽3-6(12)cm,先端急尖至渐尖,基部楔形或微下延,全缘或微波状。花单生于叶腋,下垂,花梗长1.7-2.5cm;花萼钟状,厚,近革质,长约2cm,先端平齐,边缘具不规则的浅齿,常因花冠伸展被撑破为1-2深裂,纵脉不明显;花则的浅齿,常因花冠伸展被撑破为1-2深裂,纵脉不明显;花冠浅黄绿色,长约4.5cm,檐部具5齿,齿渐尖,花幕开时外反,里面花丝基部两侧具暗色紫斑;雄蕊5,长达花冠之一半或略短;雌蕊稍长于雄蕊,子房圆锥形或近球形,柱头头状。蒴果近球形,宿存萼紧包果实,盖裂,纵脉粗而不明显。种子多数,表面密布蜂窝状小孔。花期5-6月,果期9-10月。
本变种与赛莨菪的主要区别是:叶缘常具1-2(-3)个粗齿,花冠檐部裂片极浅,背面具明显的暗紫色条纹。花期5-6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部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700-3100m的林缘、草地和阴湿处。
生于山坡草地、林缘及田野宅旁。
生于海拔2800-3100m的山坡及灌木林中。
生于海拔3000-3600m的山坡、草丛或灌木丛中。
生于海拔3000-3600m的林缘或草坡。
资源分布:分布于云南西北部、四川。
分布于云南、西藏。
分布鞋于云南西北部、西藏等地。
分布于四川、云南。
分布于四川、云南。
栽培
:生物学特性 喜凉爽气候,耐寒。在年平均气温为10.6℃,年雨量1126.8mm,年平均相对湿度78%左右的环境下生长良好。对土壤要求并不严格,除重质粘土及低洼沼泽地外均能生长,但在土层瘠薄的地区及盐碱地,植株生长迟缓,生热较差。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直播或育苗移栽法。春季选用上年采收的种子,形沟条播,沟距15-20cm,沟内先施腐殖质土加少量饼肥,作底肥,用经充分腐熟的堆肥工厩肥亦可。播后覆土2cm,盖薄层草,浇水,经常保持土壤湿润。待子叶出土后逐渐揭去盖草,另用竹竿拾起高20cm的棚架,上盖草或篾笆,了止曝晒。约2星期左右出苗。每1hm2用种量300g,可育苗30000-3700株。苗高5-8cm,时移栽,行株距50cm×40cm。
田间管理 生长期注意松土和锄草。在丽江地区,根据红壤贫瘠的特点,主要以施有机肥为主,用粪水充分沤熟的油饼粕,以1份肥兑6份清水施于根部,于定植后20-25d后追施,第2次追肥是在8月中旬,可施复合颗粒肥,每1hm2150-225kg。2-3年生植株,第1次追肥在5月中旬,第2次在7月。入冬前应注意培土防寒防冻,培土厚10cm左右。
病虫害防治 病害有霜霉病,6-9月发生,为害叶部。发病初期用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40%霜疫灵300倍液喷洒,10-14d1次,连续2-3次,同时雨后注意排水;虫家有八字地老虎、小地老虎、金龟子、金针虫等地下害虫为害。防治方法主要采用人工捕杀、毒饵诱杀法。
性状
:性状鉴别 根呈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的块片,直径2-12cm,厚0.5-2cm。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有极多纵皱纹。切面灰白色至灰黄色,平整的横切面可见数层同心性环纹及放射状排列的导管束。质坚而脆,折断时有粉尘,断面颗粒状。气微,味微苦麻。
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木栓层较厚。韧皮部狭窄。木质部占大部分,导管2-8成群,放射状排列,有木间韧皮部。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砂晶。
化学成分
:1.三分三 茎含总生物碱0.72%,其中山莨菪碱(anisodamine)0。38%,莨菪碱(scopolamine)0.22%和莨菪碱(hyoscyamine)0.12%。叶含总生物碱0.72%,其中莨菪碱0.27%,东莨菪碱0.24%,山莨菪碱0.215[1];果实含总生物碱1.15%,其中莨菪碱为0.96%,东莨菪碱为0.19%;以及微量托品碱(tropine)。种子含总碱1.06%,其中莨菪碱为0.88%,东莨菪碱为0.17%以及微量托品碱[2]。
2.钤铛子 茎、叶,均含有阿托品(atropine)[3],莨菪碱、东莨菪碱及微量托品碱,茎中含莨菪碱0.22%-0.59%,东莨菪碱0.05%-0.32%,去水阿托品(apoatropine)0。01%,托品碱0.03%;叶中含莨菪碱0.13%-0.51%,东莨菪碱0.06%-0.17%,托品碱(0.01%)[1]。根含莨菪碱,东莨菪碱,红古豆碱(cuscohygrine)[2],阿托品等[3],根还含东莨菪素(scopoletin)[14].
药理作用
:根含莨菪碱及红古豆碱等多种生物碱,前者的作用与阿托品相似。三分三流浸膏有使瞳孔扩大、唾液分泌减少、解除平滑肌痉挛等作用,无中枢镇静作用。红古豆碱没有生理活性,过去一直未加以利用,最近制成红古豆苦杏仁酸酯(即701),亦有三分三流浸膏样作用,狗或猫肌肉注射10mg/公斤呈降压作用,家兔经注射后耳血管明显扩张。现已试用于临床,成人每次肌肉注射50mg。
毒性
:毒性701的小鼠半数致死量(mg、kg):静脉注射为62,腹腔注射为300-400,灌胃约为3000。家兔皮下注射830mg/kg,可出现昏迷、站立不稳、瞳孔散大等中毒现象。剂量增加至1400mg/kg,10分钟内可致死,死时呼吸先于心跳停止。猫皮下注射300mg/kg可出现中毒,500mg/kg可致死。麻醉狗肌肉注射30mg/kg,心电图无变化。
鉴别
:理化鉴别 取本品粉末1g,置带寒锥形瓶中,用氨水湿润,15imn后加氯信20ml,冷浸过夜,滤过。取滤液5ml放入蒸发皿中,置沸水浴上蒸干,加入发烟硝酸数滴,蒸干后残潭呈共同色,加无水乙醇1-2滴及氢氧化钾1小粒,即显紫堇色。(检查托品类生物碱—)。
性味
:味苦;辛;性温;大毒
功能主治
:解痉镇痛;祛风除湿。主胃痛;胆;肾;肠绞痛;风湿关节疼痛;腰腿痛;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6-0.9g,或研末。外用:适量,研末酒调敷;或浸酒搽。
注意
:心脏病、心脏衰弱者忌服。
各家论述
:1.《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作镇痛、镇静药。2.《云南中草药》:麻醉止痛,除湿法瘀。